close

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The Silent Teacher

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製作 / 紀錄片 /導演-陳志漢 / 製片-吳汰紝

 

 

「傾聽即將穿越生死的親人,未曾說出口的心意!」

 

     Still1209_00012  

 

生命的盡頭,

我們留給這個世界的是一個遺體,還是一具教材?

這是一個愛的故事,

更是一個有別於西方醫療教育概念的解剖課,

徹底顛覆你對身體所有權的概念!

 

 

 

【影片簡介】

這是個不僅僅關於遺體捐贈,更是關於愛的故事……

「大體是對死後遺體的尊稱,捐贈遺體做為醫學生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,在臺灣被尊稱為大體老師,因為他/她用自己的身體教授醫學生關於人體的知識,培育他們成為更好的醫生。」

「第一次看到大體老師的瞬間,我感受到她將帶給家人以及醫學院師生的改變,即使靈魂早已離開身體,但她帶來的影響仍如此鮮明存在。」

「『活著』到底是什麼意思?生命的終點在哪邊呢?我想,應該是直到這個生命對這個社會完全沒有影響力吧!希望因為這部影片有更多人思考自己的生命、決定自己將帶給社會什麼樣的影響力。很謝謝那些認真生活的所有生命。」

  

【獲獎記錄】

2013 第四屆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潛力獎

*2013 ASD亞洲提案大會特別推薦獎

2014 新北市紀錄片奬優選作品

 

 

【為什麼這部片子值得大家的支持?】

在本片中,我們將會探索大體捐贈與醫學教育的現況,這並不是個常被討論的議題,因大部份的人避諱討論死亡,但這卻關乎著你我的生命。藉由陳志漢導演的眼睛,我們看見社會中確實有一群人,超越身體的執著捐出自己的遺體,讓學生切割自己而習得人體奧秘來幫助世人。這樣難得的心意應該被了解。同時,年輕的醫學生們因「大體老師」而學會尊重生命,讓即將成為醫師的他們,在面對病人時更能感同身受。

讓人們看見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這個故事非常重要,不僅僅是對製作團隊,對大體老師、醫生、家屬,還有對所有關心生命的人,都將帶來轉動華人社會超越生死的嶄新人生觀。

 

【為什麼您的支持對我們如此重要?】

這部片完全是獨立製片,如果沒有大家的贊助,製作將無法順利進行。所有募得的款項將會被花費在「攝影設備」、「專業技術人員」、「執行事務費」等等。

 

【拍攝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的困難和挑戰是甚麼?】

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這部片涉及生死議題,如何談這個故事,對創作者來說無疑是個挑戰。

為了保有影片的創作自主性,我們以獨立製作的方式進行,希望能製作出未來能推上戲院的高品質作品,這需要高規格的設備,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投入,而這是一個冷門的議題,在集資上有著許多困難。儘管如此,我們仍然希望藉由大家的支持,給予這部影片充足的資金,並提供創作者盡情發揮的環境,最後,感謝您的閱讀與了解。

 

影片發行計畫

●預計2015年12月開始發行。

●全台五大城市巡迴放映(視資金籌措狀況決定為巡迴影展型態,或院線發行)

●中國大陸五大城巡迴放映

●到府放映(為各團體、空間搭配所需的主題講座)

 

所需資金

本階段本平台集資部分製作費用40萬。

本計畫總金額400萬台幣,已集資80萬,尚需要320萬,用途如下:

 

拍攝期 拍攝人員、器材設備、外出交通、工作人員住宿三餐、保險等費用

剪接期 剪接師費用、後製製片、翻譯、配樂

後製期 聲音設計與處理、調光、上字、特效、片頭設計、片尾動畫等等

 

 

 

【關於電影】

 

故事背景

        由於西方國家對遺體處理的觀念與華人不同,他們把遺體看做是一個軀殼,人死後靈魂即離開身體,所以當家人捐出遺體時,並不會對這具遺體有任何依戀,因此西方的遺體來源非常充足。甚至過去臺灣的醫學教育需要遺體或是研究用器官時,都是透過進口的方式,才得以進行。西方看待遺體是比較偏向戲謔的方式,與華人社會尊敬的態度,非常不同。    西方解剖學中,屍體與學生的比例約1:4,但臺灣的比例卻低到1:10,甚至1:122030,這對學習品質是很大的障礙,以致於學生在進入醫療體系後,直接以病人的活體練習,為了改善這個狀況,臺灣的醫學教育開始推動大體捐贈行動。

       傳統華人社會自古以來偏向以土葬的方式保留全屍,讓靈魂得以投胎轉世;儒家思想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」,以及道教「讓肉體不滅以得道升天」的理論,也對華人產生影響,這些都導致大體捐贈的推動困難。再者,親人們無法忍受家人死後會被解剖;以及捐贈大體之後,必須等2到4年遺體才下葬,這些心裡折磨和等待的忐忑不安,都是大體老師在華人社會難以推動很大的因素。臺灣目前除了慈濟大學因宗教的關係,大體捐贈來源較為穩定之外,其餘醫學院每年都還是以路倒的無名屍,作為解剖課的大體使用。華人雖普遍知道遺體捐贈對醫學研究的貢獻,但受限這些觀念以及家人的不諒解,即使有意願的人,都還是要經過層層的考驗……

      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談的不是一個推動捐贈大體的故事,而是一個顛覆西方醫學教育中,看待他人遺體的態度,挑戰冷靜理性的醫病關係。當解剖刀下的屍體,不只是一塊充滿血管的肉,而是有妻有子,是一個熟悉的朋友時,解剖課,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。

 

故事大綱

      在醫療教學中,大體與學生比例嚴重不平衡的臺灣,願意捐出身體作教學使用的人們,我們稱之為「大體老師」。每學期的解剖課即將開始,即將被解剖的大體老師-林太太,將與周遭的人事物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轉變……

 

      在輔大醫學系擔任解剖學教授已經七年的蔡怡汝教授,除了擔任解剖學的教授外,也負責大體老師的相關業務,對大體捐贈數量的稀少而感到憂心,她在校內非常鼓吹大體捐贈的活動,但對親人想捐大體的想法卻無法接受,關於自己這樣的想法,她感到非常抱歉…她想著自己五年前回答父親的一席話:「我沒辦法接受爸爸過世後,成為解剖堂上的一具教材。」,隔天父親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住院,再也沒跟蔡教授講過話,兩個月後就過世了,而蔡爸爸為了顧及全家人感受,離世前並沒有簽下遺體捐贈同意書。當蔡媽媽也提出一樣的心願時,蔡教授開始思索為何不能成全母親的想法?她也再度認真體會父親在世時為何想捐贈大體。

 

 

 MRLIN  

      因工作忽略家庭生活的救生員教練林惠宗,與結婚23年的太太感情濃厚,但他非常後悔沒有在太太生前好好和她說話。在太太過世後,每隔一段時間林惠宗都會從南部北上探望她的遺體,並與太太訴說目前家裡的狀況。林太太過世前的心願是想要當老師,在與先生林惠宗討論過後,決定死後捐出自己的身體,決定成全太太心願的林惠宗,也聽進太太希望自己和女兒關係變好的遺願,於是決定讓她躺在醫學院等待著2014年秋天的解剖課,而就在林惠宗陪伴太太成為大體老師的過程中,他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好多話,沒來得及向太太說……

 

        三個輔大醫學系的學生,對即將來臨的解剖課懵懵懂懂,一個因家人罹癌決定當醫生,一個懷抱幫助眾人的理想,一個則想從醫學層面來瞭解人,從未摸過屍體、動過刀的他們,將與曾陪伴眾多學生走過這段歷程的蔡教授,共同面對未知的旅程,這群學生們也即將迎向前所未有的解剖課作業「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屬,藉此暸解其生平」……隨著解剖刀下的屍體不再只是屍體,而是一個逐漸熟悉的朋友時,他們將有何態度上的轉變?一學期的解剖課,林太太也漸漸教會了醫學院的師生們以及她的丈夫,更深一層關於生命的領悟。

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,全片以「大體老師」作為核心人物,跟隨她周圍的人事物,跟隨這些活著的人向「大體老師」學習生死的課題。學生們將在這學期的解剖課發生甚麼樣的轉變?當課程結束,林先生要再一次向妻子送別的時候,他對妻子的瞭解是否有所不同?而蔡教授又能否看透親人生死,答應讓母親如願成為大體老師?

 

 

導演的話 / 陳志漢

「我想藉由這部片來談論什麼才是真正的『活著』?有呼吸、有心跳、有脈搏的一個生命體,是不是就是真的活著呢?但是大體老師從死亡開始,就開始對周圍的生活產生影響,甚至更多的人感謝他的付出,這樣是不是一種更具意義的『活著』呢?生命的延續不是靠呼吸與血液,而是精神與影響。

我希望這部片能改善現階段社會上的醫病關係,重視的不只是停留在領掛號牌上的數字而已,當眼前的病患是一位你認識的朋友時,這樣的關係會不會有更大的突破呢?醫生是否應該感謝病人給他的經驗,而病人是否要感謝醫生對社會的貢獻呢?

死亡是每個人都會觸碰到的議題,在死亡面前,所有人都是手足無措的。我也想要觀眾可以在自己還很理性的這段期間,好好去思考自己身體的使用權,也告訴身邊所有關心自己的人,做出最正確的決定。

影像美學上,我們希望能用更多的steady cam,來呈現影片莊嚴肅穆的議題調性,以及生命源遠流長的美學觀,穿插手持攝影,以及彷佛有一個靈魂從旁看這世界的視角,這將呼應臺灣人入土後,靈魂才會投胎的觀念,因此影片中的這些角色,都相信林太太的靈魂還在身邊。最後一顆鏡頭,我們希望能夠用空拍的方式拍攝林太太的骨灰被安置後,鏡頭開始拉遠,彷佛靈魂開始離開地面,飄向另一個世界。

    影片中將有不少強烈情感衝擊的畫面,開始上課前幾個星期,學生們去拜訪死者家屬、以及解剖課前大體準備啟用,眾多師生慎重舉辦儀式表達感謝,感謝亡者也感謝家屬、學生們第一次動刀、林先生跟死去的妻子說話、林先生跟女兒談妻子、解剖課結束後林太太的骨灰被安置…等等,在死亡面前,所有人性最真實的掙扎都將一一顯露!」

 

製作團隊

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

成立於2007年,致力於發掘真實之中的「經典觀點」,呈現於富有影響力的影像作品。

成立以來,一步一腳印,製作正面感人的影像作品,成為國際影展的常勝軍,更走入國際,開拓資金來源與發行管道,成績斐然。走遍國際提案大會,屢獲入選,更參加各項市場展,發行範圍遍及中國大陸、中東、非洲、美洲。不僅為團隊目標走出一條路,更為臺灣紀錄片走出一片天。

 

舊,[經久如實]。創造經典,改變視界。

  

 

 

陳志漢  

導演­/陳志漢

早期從事社區總體營造,相信影像是改變世界的最好方式,現在專心在影像創作上,除擔任攝影亦從事導演工作。期望能以紀錄片達成藝術家與社會對話的媒介,創作出對社會大眾有正面意義的影像作品。

 

2012 首部導演作品《日暮之前的領悟》獲全球第三大媒體半島電視台投資

2014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獲得CCDF最具國際潛力獎、ASD 特別推薦獎

 

 

吳汰紝  

監製/吳汰紝

2009 《尋情歷險記》入圍鹿特丹影展

2004 《再會吧!1999》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、臺灣國際紀錄片臺灣獎、瑞士真實影展青年獎首獎

2003 《快不快樂四人行》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

 

 

李孟津  

★製片-李孟津

  

 

 

 剛瑋  

★攝影-剛   瑋

 

 

 

黃開璟  

★剪輯-黃開璟

 

 

相關影音與網站

 

     

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樣片 / 《The Silent Teacher》Trailer

 

 

     

《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》導演篇trailer(陳志漢導演談影片)

 

 

*這是個值得你我共同關注的議題,

謝謝您耐心閱讀,期待與您攜手共創臺灣更美好的醫病關係!

 

 

 贊助3000

 

贊助三千元回饋方案

  • 精心設計小海報 乙張
  • 映演交換券 4張
  • DVD交換券 乙張
  • 邀請成為共同製片人
  • 邀請參加雙月「導演講片會」


贊助10000  

贊助一萬元回饋方案

  • 精心設計小海報 乙張
  • 映演交換券 4張
  • 原聲帶CD 乙張
  • DVD交換券 乙張
  • 精美禮物1份(扇子)
  • 電影書1本(含導演簽名)
  • 邀請參加雙月「導演講片會」
  • 邀請成為共同製片人
  • 片尾感謝名單

  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Silent Teach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